首页 > 会议 > 11月4日|先进计算智能与智能信息学国际交流”暨“产学研创”优秀成果展示—北京理工大学专场

11月4日|先进计算智能与智能信息学国际交流”暨“产学研创”优秀成果展示—北京理工大学专场

新火种    2023-10-28

附件:专家简介

韩力群,工学博士,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博导,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院院士。

曾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一/第二届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工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现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监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孙富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CAAI/CAA Fellow,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兼任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兼任国际刊物《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AI and Autonomous Systems》主编,《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执行主编,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 Systems》,《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IJCAS)》副主编或领域主编,刊物《Robots and Autonomous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s》编委。

 

陶然、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安全与对抗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和中国兵工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从事信息安全与对抗理论与技术,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

1985年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90年、1993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学科博士后出站并留校任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受聘博士生导师。2001年3月-2002年4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任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总装重点基金项目、总装预研、国防基础预研等项目的支持下,对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及应用、雷达系统与技术、通信系统与技术、高速实时信号处理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教材一等奖1项;以第一申请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以第一作者出版信号处理领域著作、教材2部;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100余篇。

指导23名博士生(包括2名外国留学生),其中5名已毕业,2次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指导了49名硕士生,其中41名已毕业;作为专家组成员,指导3名博士后,均已出站。

主要贡献

所在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它是当前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唯一强调“教学”、“科研”并重的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2003年获第七届“中国兵工青年科技奖”。已申报国防发明专利5项。被3大检索收录论文100余篇,在IEEE汇刊、 Fuzzy Sets and Systems、中国科学(中、英文版)、电子学报(中、英文版)、兵工学报(中、英文版)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教材4部。

指导了39名硕士生,其中27名已毕业,获得过校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从1997年始,协助王越院士指导了14名博士生,获得过校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指导18名博士生(包括2名外国留学生),获得过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指导教师奖;作为专家组成员,指导3名博士后,均已出站。

作为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共20余项。负责的项目共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总装备部重点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重点预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国防基础预研项目。 对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及应用、雷达系统与技术、通信系统与技术、高速实时信号处理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承担“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总装预先研究,国防基础预研,航天重点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项目20余项。

在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1篇,单篇最高SCI他引63次。获授权发明专利51项,出版著作2部,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培养的博士有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0年获第二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另获部级二等奖2项、部级三等奖4项、海军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2012年任分数域信号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1]

 

 

段星光,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机器人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专家,指南编制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专项项目首席;人工智能与教育机器人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救援协会影像分会副会长;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委会委员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SAC/TC591);IEEE/ASME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能装备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科研工作,开展医疗机器人的系统设计、机器人感知与交互、导航定位与规划、人机协同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承担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海淀联合基金、北京科技计划项目5项;作为数字诊疗专项首席科学家承担“医用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与应用”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利六十余项,出版译著《医疗机器人》,参与机器人技术标准制修订多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

 

 

马宏宾,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兵棋推演与智能博弈专委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无人系统、机器人及嵌入式系统。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大数据学术创新奖、优秀科技成果大赛金奖、中国科技创新挑战赛优秀奖。担任国家信标委首届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多项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相关国家标准的研制,参与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撰写。受邀撰写《中国学科战略•控制科学》自适应控制部分。

 

中嶋宏( Hiroshi Nakajima )九州工业大学 教授

中嶋宏于1985年获得日本神户大学系统工程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日本熊本大学系统信息科学博士学位。他是奥姆龙公司的杰出技术专家和九州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还担任过日本模糊理论与智能信息学学会会长。他是IEEE SMC、ACM、SOFT、JSAI、IPSJ和JSKE的成员。1999年获Interaction'99最佳论文奖,2000年获日本信息处理学会最佳作者奖,2007年获国际模糊系统协会工业杰出应用奖,2009年获日本模糊理论与智能信息学学会最佳论文奖、2011年获SPIE生物医学健康奖,以及日本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颁发的新技术开发奖。 Hiroshi Nakajima received the B.Eng. degree in System Engineering from Kobe University, Japan, in 1985, and Ph.D. degree in Systems Information Science from Kumamoto University, Japan, in 2004. He is working as Distinguished Specialist of Technology at Omron Corporation and Guest Professor at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has also served as the president of Japan Society for Fuzzy Theory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cs. He is a member of IEEE SMC, ACM, SOFT, JSAI, IPSJ, and JSKE. He received the best paper award from Interaction’99 in 1999, the best author award fro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of Japan in 2000, the Industrial Outstanding Application Award from International Fuzzy Systems Association in 2007, the best paper award from Japan Society for Fuzzy Theory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cs in 2009, Biomedical Wellness Award from SPIE in 2011, and the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ward from Japan Society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ags: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