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工程师:大模型自进化关键在从“快思考”进入“慢思考”
12月16日和17日,极客公园举办了创新大会2024。在第一天的会场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宏江和Google DeepMind资深工程师卢一峰开展了一场对谈。对谈中,卢一峰指出,现在的大语言模型仍是一种“快思考”模式,其答案来自互联网数据压缩和重新组织,但离“慢思考”,即帮人类解决难题的能力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卢一峰解释道,所谓慢思考类似于解决“如何把人类带到火星”这类问题,无法用Q&A快问快答的方式获得答案。而慢思考的结果需要像科学实验一样,在探索了不同的可能性之后才能获得。相较于“快思考”,“慢思考”是自我进化和智慧产生的开始。
那么如何让大模型进入“慢思考”?卢一峰认为,这要从两个角度回答。首先需要确定大模型在回答哪些问题时产生了“不确定”,“就像别人问我如何去火星?如果在回答的过程中,我在哪一步卡住、哪一个词上卡住了,我就会开始思考我到底在说什么,这就是我不确定的时刻。”
而在发现大模型的“不确定时刻”后,卢一峰指出,应该在这个时刻让大模型停住,进一步做探索和检索增强生成,让大模型从“不确定”走向“确定”。
而大模型的“不确定”性和目前的快思考模式,也是它们输出不准确或误导性的答案,即“幻觉”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卢一峰认为,目前幻觉问题是阻碍大模型更深入地改变人类,提高人均生产效率的关键的阻碍。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幻觉问题也需要从“不确定”中入手。卢一峰指出,如今的大模型在压缩互联网数据后,已经对大部分知识和行为概念有合理了解。而在建立了大模型的认知后,需要使用检索增强生成的方法,了解模型的可信度在哪个环节显著下降,并在该环节上进行微调,让数据对齐。“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教小朋友的过程(有专家认为,儿童在两岁到四五岁会进入撒谎敏感期,其间儿童容易受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驱动而撒谎),如果看小朋友怎么思考,其实存在一种可能性是,即使用一套存在的知识教育他,但还是教会了他说谎。因为他以为自己需要天马行空的发挥,‘哪怕我不确定我不知道我也可以瞎说’。”
因此,为避免大模型“撒谎”,卢一峰认为,人们需要非常仔细、谨慎地选择数据,保证事实相关的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大模型认知中已存的、知识类数据。
而在数据的选择上,新的、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在哪,也是一个业内正在探讨的问题。7月初,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人工智能——现代方法》作者斯图尔特·罗素就曾发出警告称,ChatGPT等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可能很快就会“耗尽宇宙中的文本”。那么,在未来的训练中,合成数据是否会是一个大趋势呢?
对此,卢一峰认为,这需要从数据的定义开始说起。他指出,数据实际上是任务和目标,“在我们用互联网的语料做词元预测训练时,每一个预测训练的目的都不同,比如This之后是不是要接is,这是英语语言上的训练。但如果给大模型一本侦探小说,让它把凶手的名字推理出来,这就是一个很难的推理训练过程。”
卢一峰认为,在明确大模型的训练目标后,自然也能明确在训练时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或需要合成什么样的数据。因此,他指出,如果需要让大模型执行创新类型的任务,这类任务所需的高质量数据就难以从互联网上获得,“除非你找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帮你写一些语料,可能帮助大模型达到目的。在我看来最好的、帮助大模型做出真正创新的方法还是给它一个环境、一个目标,然后帮助它‘慢思考’达成自我进化,才能得出超人类的解法。”
采写:南都记者胡耕硕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